「新象」(New Aspect)這兩個字
國際上是一個鮮明的符號
台灣的社會中是一股鮮活的文化力量
背後更是蘊含著近半世紀所累積的
豐厚而多元多面的
社會價值及人文意義
崑曲 《牡丹亭》
新象製作的青春版《牡丹亭》轟動一時,成功地將崑曲介紹給新世代的觀眾。
默劇大師 馬歇馬叟
數度應新象之邀來台表演,他在默劇史上的地位,就如同貝多芬之於古典音樂!
大提琴泰斗 羅斯托波維奇
1983年由羅斯托波維奇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,成為台灣首個跨國際現場轉播的音樂會。
貝嘉芭蕾舞團 《波麗露》
與瑪莎葛萊姆、鄧肯等人並列二十世紀五大編舞家的貝嘉,其舞團曾來台演出多部經典舞碼。
世紀男高音 多明哥
1997年吸引數萬人參與的「二王一后 跨世紀之音」音樂會,創下台灣最盛大的戶外演出紀錄。
成立之初
THE BEGINNING
1978
「新象」這兩個字,在國際上是一個鮮明的符號,在台灣的社會中是一股鮮活的文化力量,蘊含著二十世紀後期跨越到二十一世紀初,所累積豐厚、多元面向的社會價值及意義。
一九七八年,新象由許博允與樊曼儂共同啟創,涵括所有人文及自然活動,特別以藝術活動的策劃、製作及推展,為台灣引進精緻的藝術,提供嶄新的國際文化視野。新象累積的紀錄斐然,集結各類藝術節目舉辦大型「國際藝術節」、「環境藝穗節」等超過上萬場次的活動,與一百零二國、二百個以上民族交流,逾二萬人次藝術家共襄盛舉,參與觀眾超過一千萬人次,曾在國內外八十八個縣市鄉鎮展演,在台灣舉辦超過百場的世界首演並創作無數台灣首演。此外,台灣第一個「新象藝術中心」、第一份匯集活動資訊及專業藝文消息的「新象藝訊」皆點亮了台灣民眾的生活,帶來深遠影響。
新象與國際藝文界的交流,自此發展出深厚的友誼。西塔琴大師拉維.香卡,大提琴泰斗傅尼葉、羅斯托波維奇,鋼琴巨擘阿胥肯納吉、傅聰、瑪莎.阿格麗希,二十世紀三大長笛家朗帕爾、尼可萊、葛拉夫,指揮家祖賓.梅塔、艾森巴哈,默劇宗師馬歇.馬叟,舞蹈家巴瑞辛尼可夫等世界頂尖藝術家,皆在新象力邀之下首度至台灣演出;紐約愛樂、聖彼得堡愛樂、莫斯科市立芭蕾、波修瓦芭蕾舞星等數十個交響樂團、芭蕾劇院,亦為台灣播下藝術的種子。同時,新象打破冷戰鐵幕,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,令藝文超越政治藩籬。從百人大型馬戲團,到小型兒童節目;從將表演藝術團隊和大型視覺藝術展覽推上國際舞台,到自製大型戲劇作品;從引介國際頂尖藝術家,到發掘二十一世紀樂壇新銳,新象深植國際表演藝術界,關注國內外全方位藝術,促成豐厚的文化交流,延續、深化民族傳統演繹,提升青年藝術家國際地位,貢獻深遠。
作為跨國藝術文化組織的先驅,新象共同創辦「亞洲文化推展聯盟」(FACP)、「亞洲作曲家聯盟」(ACL)、「亞洲戲劇協會與戲劇節」等組織,並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共同舉辦「海峽兩岸20 大作曲家面對面」學術論壇,將亞洲與國際藝文接軌。
尊崇傳統文化的珍貴性,也拓展了社會風氣、潮流、政府法令、群眾觀念、生活品質、國際視野,新象對台灣帶來了極重要的影響和改變,引領亞洲藝術文化趨勢,令台灣成為東西文化交流、碰撞、融匯的節點,更使得新象成為開風氣之先、集菁英之薈萃,代表著「承先啟後」的文化藝術先鋒。
開風氣之先
新象研辦的節目和活動中,開風氣之先的項目繁多。
秉持藝術無國界的信念,新象致力於台灣與世界的交流,即使是在當今多數人都能輕鬆地藉由電腦即時獲得新知的網路時代,其堅持亦然如往,尤有甚者,鼓勵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繼投入。